多米小说【duomi166.com】第一时间更新《从农家子开始的古代生活》最新章节。

第二日上午辰时刚过,俆章大舅再次驾车来到徐家,驴车上除了装着十箱豆腐之外,还堆着一堆如小山一样的簸箕,把板车塞得满满当当,差点儿连个坐人的地儿都没有。

簸箕有崭新的,也半新半旧的,不过最低也是七八成新的,加起来得有四五十个,有从镇上买的,也有从洪家村收来的。

好在簸箕并不重,一个簸箕的重量最多也就是一斤左右,这还是往重了说,四五十个簸箕加起来连一麻袋稻谷的重量都比不上。

有了昨日的经验,一些提前的准备工作自然无需再要俆章继续指导,石氏带着洪氏三个儿媳和家里几个姑娘就可以做了。

其实这活并不累人,不过是将豆腐切成小块儿,然后码放在簸箕上而已,用稻草铺垫覆盖,然后搬到屋内,防止风吹日晒,静候发酵便可。

不过十箱豆腐,却也花了一大家子人数个时辰的功夫。

若说当真要费些功夫的,还得数后头的裹料装坛。

俆章虽然前世在农村老家的时候便跟着老妈做过霉豆腐,但毕竟已经时过境迁,时隔太久,而后读书步入社会之后,一直没机会自己做,倒是老妈经常寄一些自家做的的腊味和腌制酸菜什么的。

上一次的制作虽然颇为成功,可味道着实差了些,这一次俆章便让洪氏和石氏增加了一些香辛佐料的,有八角,桂皮,还有香叶,至于其他的,俆章不敢随意尝试,这几样都是他和老妈学着做霉豆腐的时候见老妈加过的,可以磨成粉末与辣椒和盐拌匀,做成裹料,当然了,这个量的多少就看个人搭配了。

不过去镇上买这些辅料的时候,洪氏和石氏着实肉痛的许多。

花椒倒是可以在杂货铺子里头买到,可价格并不便宜,茱萸溧水本地便有,是以价格比较便宜,八角产自广南路,价格偏贵,桂皮和香叶的价格倒是还能接受,好在这几样的量都不算多。

因为俆章并没有打算把这些佐料都碾磨成粉放入霉豆腐里头,而是打算在烧油的时候放到油里,这样的话,既能给油增香,又不至于使味道太过浓烈。

可到了买油的时候,石氏和洪氏的眉头就没松开过。

油价倒是不算贵,不过徐家虽然家境还算殷实,可到了晚上,还是能不点灯就不点灯,至于蜡烛,因价格较贵,制作工艺尚且不够成熟,且材料不容易寻,是以多数只在富贵人家之中使用,寻常百姓家皆是用的油灯。

好在如今明间多有私营油坊兴起,植物油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中,成为了灶房里头不可或缺的必备品,而且这么些年发展下来,油的价格也已经慢慢落了下来,现如今只比大米略贵一些,各地油价也不统一,由当地的情况而定。

溧水这边油价是八文,和上等精米价格相当,不同于盛行北方的胡麻油,南方的油多是以芸薹榨制,也就是后世的说的菜籽榨油。

石氏咬着牙,买了一百斤,装了好几个坛子,婆媳几人一人背一个,外加大包小包的一大堆香料,尤其是茱萸的数量最多。

最最让石氏心疼的还是买盐,若想霉豆腐做的好吃,盐才是最关键的东西。

一斤粗盐不过九文,卖相好,杂质少的精盐卖的到二三十文一斤,听说还有四十文钱一斤的细盐,好在来之前俆章早有交代,只买最便宜的粗盐便可。

上回俆章用粗盐制作出细盐的手段,洪氏和石氏至今仍然没法忘记。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才一秒记住【多米小说】地址:duomi166.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历史小说推荐阅读 More+
战国:开局一块地

战国:开局一块地

衣见
开局一块封地,垦田地、修道路、炼钢铁、训精兵。无良公子:“土地、粮食、财货、美女……我全都要!”重生楚国,暴打秦国!
历史 连载 382万字
庆余年

庆余年

猫腻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而谁可知,人生于世,上承余庆,终究却是要自己做出道路抉择,正是所谓岔枝发:东风携云雨,幼藤吐新芽。急催如颦鼓,洗尽茸与华。且待朝阳至,绿遍庭中架。更盼黄叶时,采得数枚瓜。…………
历史 连载 564万字
雏鹰的荣耀

雏鹰的荣耀

匂宮出夢
历史 连载 802万字
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燕雀MKII
传说在平安县里有一间小卖部,里面可以买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有啤酒、饮料、方便面,还有头油、发蜡、护发素,当然也有枪支弹药大砍刀这些。东家徐三是个买卖人,来了都是客,绝对不会出现店大欺客的问题。
历史 连载 353万字
蝉动

蝉动

江苏棹子
私家侦探左重回到过去,战斗在敌人的心脏,外号笑面虎,擅长背后一刀,精通玉座金佛原理,斯蒂庞克定式。
历史 连载 619万字
寒门崛起

寒门崛起

朱郎才尽
这是一个就业路上屡被蹂躏的古汉语专业研究生,回到了明朝中叶,进入了山村一家幼童身体后的故事。木讷父亲泼辣娘,一水的极品亲戚,农家小院是非不少。好在,咱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四书五经八股文,专业也对口,谁言寒门再难出贵子。国力上升垂拱而治;法纪松弛,官纪慵散;有几只奸臣,也闹点倭寇;但总体上可以说,这是士大夫自由滋生的沃土。一个寒门崛起的传奇也就从这里生长了。谨以此文向所有的穿越经典致敬。PS:寒门崛
历史 连载 64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