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反“扫荡”斗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它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后方基地,推行“以战养战”的方针,采取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相结合的“总力战”,加强了对解放区的进攻。
1941年春,日寇将过去推行的“治安肃正运动”改为更凶残的“治安强化运动”,把华北划分为“治安区”(即敌占区)、“准治安区”(即游击区)、“非治安区”(即解放区)三种地区。对“治安区”采取以“清乡”为主,强化保甲制度,严密控制,实行奴化教育,加强对人民的搜刮和镇压;对“准治安区”,以蚕食为主,恐怖与怀柔兼施,修筑封锁沟、墙和碉堡,强迫“集家并村”,制造无人区;对“非治安区”,以“扫荡”为主,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甚至施放毒气、病菌、鼠疫,企图摧毁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
1941年至1942年的两年中,日寇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千人以上的就达174次,使用兵力达83万余人,较前两年增加了一倍。日寇还大力加强其“囚笼政策”,新增碉堡7800余个,修封锁沟长达11800余公里。而且在“扫荡”中采取“铁壁合围”、“梳篦式清剿”、“反复奇袭”、“辗转抉剔”等更加残酷的办法,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三光”政策的极端残忍、毒辣和野蛮。1941年8月,日寇在晋察冀北岳区的“扫荡”中,烧毁房屋15万余间,抢去粮食5800万斤、牲畜1万多头,残杀人民4500多人,抓走17000多人。1942年5月,日寇在冀中的“扫荡”中,杀害和抓走的群众达5万多人,仅在定南北坦村的地道里,施放瓦斯就毒死800人。造成了广大平原地区“无村不带孝,到处闻哭声”的悲惨境地。
日寇对华东、华中、华南敌后解放区的“扫荡”也十分残酷。在华中地区,平均每半个月就有一次“扫荡”,有的地区一个星期就有一次“扫荡”。在江、浙、皖地区,日寇以公路、河道为依托,构成大面积的包围圈,在大包围圈中又设立许多据点,用铁丝网、竹篱笆进行分割,形成小的封锁圈,然后进行分区“清剿”和“清乡”。并通过编制保甲、清查户口,实行“联保连坐制”,老百姓稍有反抗,全村即遭屠杀。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我以机缘觅长生》《冷宫皇子,签到登基》《寐姝色》【武林文学】【手打小说网】《灾变卡皇》《圣拳!》《坏了,被蛇蝎美人捡漏了》《闻此一生》《总裁办新来的关系户》
多米小说【duomi166.com】第一时间更新《中华上下五千年》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