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滨洲、滨绥铁路的来历
29滨洲、滨绥铁路的来历
--中国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中俄御敌互助条约》在清朝与西方列强所签订的诸多不平等条约中,《中俄御敌互助条约》(即《中俄密约》)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从1896年开始,这一条约居然保密了28年之久。直到1924年,前苏联政府才予以公布。
在该约签订前后,各国政界、舆论界一度纷纷传言,猜测其中内容,然而其中真相,绝非外界所能得知。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紫禁城,俄军曾将密藏在慈禧卧室保险柜的这份密约劫走,随即悄然完璧归赵。
1910年,清朝政府驻英国公使、李鸿章之子李经方,曾经非正式地向伦敦报界透露过此密约的存在,随后又加以否认。
1921年,北洋政府代表在参加华盛顿会议时,曾经将此密约摘要宣读,仍未全部公布。
这个似真亦幻、忽有忽无、扑朔迷离的密约曾引起了多少国家、政治家和外交家的密切关注,也勾起了多少新闻界、舆论界人士的好奇心。何以至此呢?李鸿章访俄及欧美诸国回来后,曾吊人胃口地大言:“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
李鸿章历访欧美五国,拜会各国首脑,公开签订了几个微不足道的协议,若无事关重大的《中俄密约》存在,岂敢夸下如此海口!
19世纪80年代,沙俄为确立在东亚的霸权地位,竭力试图打开一条通往太平洋的道路。沙皇尼古拉二世雄心勃勃地称:“在东亚确立俄罗斯的势力,正是我们统治的课题。”
为达到这个目的,沙俄采取了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动,修筑从莫斯科到海参崴横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铁路。
1894年,西伯利亚铁路已修至外贝加尔地区,出现了这样一个新问题,即沙俄财政大臣维特所说的:“这条铁路朝什么方向往前修?”
很显然,从赤塔以东,按原修筑计划,铁路将沿石勒河和黑龙江北岸曲折向前,至伯力以后,再顺乌苏里江东岸向南,直抵海参崴。该路将绕一个大圈,而且地形复杂,荒无人烟,施工难度大。沙俄处心积虑地想要一条快捷的铁路线,就是中东铁路,原称“中国东方铁路”,又名“支清铁路”或“东省铁路”,简称“东铁”。
修筑中东铁路,具有诸多优点:它比原计划缩短了1000公里,节省费用,运输快捷;中国东北,地势平坦,人口稠密,易于施工;更重要的是该路所具有的重要战略价值,诚如维特曾上奏沙皇所说:
“从政府及战略的方面来看,这条铁路将有这种意义,它使俄国能在任何时间内、在最短的路上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到海参崴及集中于满洲、黄海海岸及距中国首都的近距离处。”
维特还宣称:
“瓜分中国为之不远,而西伯利亚铁路将给我们在这场瓜分中带来机会。”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多米小说【duomi166.com】第一时间更新《改变世界的100个条约(上)》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