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多米小说duomi166.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仅次于诺贝尔奖的科学大奖
能得到诺贝尔奖,对科学家来说,是对自己工作成就的极大肯定。但诺贝尔奖每年的获奖名额毕竟有限,世界上就有许多科学家,论其成就,本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却因为种种原因,而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让世人愦憾不已。沃尔夫奖就是这样一个弥补这种愦憾的国际科学大奖,它的获奖者入选原则,就是挑选那些应该得诺贝尔奖而没有得到的杰出科学家。自1978年这项世界性的科学大奖首次颁发以来,论其影响和学术声望,它已逐渐成为一项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国际性多学科大奖。
沃尔夫奖的由来
沃尔夫奖是1976年犹太人发明家R·沃尔夫在以色列设立的,1978年,这项国际大奖举行了首次颁奖典礼,以后,它每年颁发一次。它授奖学科有物理学、数学、化学、医学和农业,1981年,又增设了艺术奖。
沃尔夫基金会
R·沃尔夫1887年生于德国,他的父亲是德国汉诺威城的五金商人。成年后的沃尔夫大学毕业后,开始研究化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他离开了德国,移居到了古巴,曾出任古巴驻以色列大使。他用了近20年的时间,经过大量试验,历尽艰辛,终于成功地发明了一种从熔炼废渣中回收铁的方法,从而成为百万富翁。1975年他以“为了人类的利益促进科学和艺术”为宗旨,发起成立沃尔夫基金会,设立了沃尔夫奖,征得沃尔夫家族成员捐赠的基金共1000万美元作为奖金基金,由董事会(由5名沃尔夫家族成员组成)和理事会(由以色列文化教育部长负责,若干名以色列学者和官员组成)领导,下设评奖委员会负责评奖事宜,评奖委员会由每学科领域3~5人组成,逐年更换。
沃尔夫奖从1978年开始颁发,通常是每年颁发一次,金额为沃尔夫基金的年息,每学科单项奖的奖金为10万美元,可以由几人分得。
“杂交·水稻之父”的传奇故事
2004年1月13日,位于湖南的国家杂交水稻中心收到了从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传来的喜讯:2004年沃尔夫农业奖由该中心73岁的袁隆平先生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塔克斯莱分享,以表彰他们对杂交水稻所作出的贡献。沃尔夫奖评审委员会称,袁隆平是“现代农业研究史上一个科学巨人,他对世界性的食物生产产生了极大影响。在他的领导下,来自不同研究机构和大学的数百名科学家,经过10年的合作研究,使水稻产量总体提高了20%,中国的水稻产量提高了50%。为帮助增加世界食物供给,他还向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供了他的知识、技术和育种材料”。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