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苏联专家言传身教
天才一秒记住【多米小说】地址:duomi166.com
第13章苏联专家言传身教
整个工程中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20多位苏联专家忘我地创造性的劳动分不开的。
工程局局长彭敏认为,专家们身上更为宝贵的东西,是他们用创造性的精神来对待工作,而不受陈规的限制和约束。因此,许多看来好像是无法解决的难题,都能在他们的不断研究中获得解决。
长江大桥工程局的职工们,对苏联专家们优越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都有极为深刻的印象。
人们还清楚地记得:1954年当长江大桥刚开始进行技术设计的时候,由于长江水文地质情况特别复杂,用流行了100多年的“气压沉箱法”来解决桥墩基础施工问题,有着许多不可克服的困难。而更好的方法又找不到,因此,当时曾使技术设计陷于停滞。
以西林为首的苏联专家们反复研究了这一情况,他们根据苏联在地质工作中用大型钻机钻探和在桥梁工程中用“高桩承台”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用“大型管柱钻孔法”代替“气压沉箱法”的大胆倡议。
后来,长江大桥桥墩基础工程进行的情况证明,“大型管校创孔法”,无论是从好、快、省,以及安全各个方面看,都比“气压沉箱法”优越得多。
专家们就这样出色地、创造性地解决了看来是无法解决的长江大桥桥墩基础施工问题。
长江大桥采用的是三联九孔的铜梁,全长1140米,看来就像一座巨大的纲铁长虹。杆件和铆钉的粗大,在国际桥梁工程中都是少见的。因此,在桥梁建筑中架设钢梁时经常采用的“拖拉法”和“浮运货”,在这里都难于适用。
根据这个情况,专家决定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即“伸臂拼装法”来解决架设难题。
但是,这种新方法所要求的精确度是很高的,如果铆合质量不合要求,架设工作就不能继续进行。这样,正确地解决铆合质量问题,就成了整个架梁工程中的一个关键。
如同所有重大的技术问题一样,解决铆合质量问题的重要环节,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操作规程。但是,由于这里用的钢梁不是普通的钢梁,在中国无法找到一个现成的适用的规程。
后来,专家们从苏联要来了一个伏尔加河上著名的斯维特尔斯克大桥的钢梁铆合规程。这个在苏联算是完善的规程经过实验后,证明它在长江大桥上也不能完全适用。
这个难题并没有难倒苏联专家们。
经过几个月的钻研,专家们和中国工程人员一起,终于在利用斯维特尔斯克大桥规程的适用部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和中国工人宋大振等人的经验,创造性地制做出了一套新的规程,解决了铆合质量问题。
这里的职工们也都一致赞扬苏联专家们在长江大桥工程中始终一贯的忘我工作精神。
人们说:专家们把在这里工作看成是为他们自己工作一样,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毫不计较环境的艰苦。
苏联专家波良可夫身体不好,患着严重的心脏病。可是,他们为长江大桥的建设,总是不分昼夜地工作着。
波良可夫是帮助进行钢梁的制造和架设工作的,他更是日日夜夜地生活在工地上和车间里。常常是这样:他在工地上或车间里工作到夜间十一二点后才去休息,可是第二天清晨四五点钟时,人们又看到他出现在工地或车间里。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龟蛇锁江:武汉长江大桥施工建设》转载请注明来源:多米小说duomi166.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