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迷踪
流失的甲骨文
自从甲骨文在20世纪初重现于世时,一向垂涎我国历史文物的帝国主义者便将甲骨视为又一个劫掠的对象。根据不完全统计,安阳小屯出土的近20万片甲骨,至少有两万至三万片流到了海外。
19世纪末,美国长老会在山东潍县设立了教会。牧师方法敛于1888年被派到潍县来传道之时,他便开始收买古董,大量收购甲骨。
1909年,德国人威尔茨在青岛买了甲骨711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知下落;其中70片现存瑞士巴骚民俗陈列馆。
1908年前后,英国人也开始打甲骨的主意。英国人霍布金是研究中国古文字的,经过方法敛之手替剑桥大学图书馆收买了约900件。此外,现剑桥大学还收藏有端方的甲骨50件,应是《铁云藏龟》的一部分。
据估计,早期欧美人搜购的甲骨,至少在5000片以上。
加拿大人明义士所藏的甲骨,分置南京加拿大大使馆和济南齐鲁大学,几次设法运往国外未果。解放后,加拿大大使馆将所藏转交南京博物院,经清点,共得2390片;齐鲁大学清查出甲骨一万余片,已腐烂为碎片,由山东文物管理委员会保存。此外,一些大片精品可能已被运到国外。总之,加拿大收藏的殷墟甲骨文数量仅次于日本,在世界十几个收藏国中占第二位。
据较准确的估计,国外搜贮的殷墟甲骨文,以日本所藏最多。据日本学者自己的统计,日本共约藏甲骨8200片。
皇后之玺的经历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方玉,通体晶莹润泽。印面为正方形,边长2.8厘米,上面阴刻“皇后之玺”四个篆字;高2.8厘米,重33克。印上部为螭虎纽,虎形呈伏卧状,头尾微向左边蜷曲,怒目张口,造型生动。玉印四周有线雕云纹。经考证,印的主人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
据《汉官旧仪》上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而韩家湾发现的“皇后之玺”在吕后与刘邦合葬的封土之西约一公里的陵园之内,其形制、式样、印文内容及字数均与《汉官旧仪》所载相符,当为吕后之印玺无疑了。有些专家还认为,它可能原来是放置在吕后墓旁的便殿中供祭祀之物,后来便殿被毁,玉玺遗落土中,被水冲到狼家沟,遭泥沙覆盖而致湮没2000余年至今。
吕后是历史上著名的阴谋家、野心家,曾手握国家大权,江青比此人十分欣赏。1974年,江青听说“皇后之玺”是吕雉之物,欣喜若狂,连忙追问玉玺的下落。当她得知吕后玉玺收藏在陕西省博物馆时,便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当时正在西安出差的一位女领导,要她速将此玉玺找到带回北京。
这位领导干部不敢怠慢,立即到陕西省博物馆向其负责人传达江青的话,要他找出玉玺。负责人当即领她到“秦汉文物陈列室”看实物。负责人随后命陕西省博物馆派人将玉玺护送去京,江青见之如获至宝,迟迟不还。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这方“皇后之玺”才得返还陕西省博物馆收藏。
《清明上河图》重现于世
公元1912年2月,离开了皇帝宝座的溥仪利用自己的皇权,将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移出皇宫。其中,《清明上河图》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明代画家仇英仿画的《清明上河图》,以及明代其他画家以苏州为背景仿画的“苏州片”《清明上河图》等。这些珍宝被移出紫禁城,秘密地转移至天津。
1932年3月8日,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带着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宝、字画,从天津迁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皇帝。《清明上河图》又陪伴着溥仪,在长春度过了长达13年4个月的岁月。
1945年,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仪迁都通化,溥仪心中明白,所谓的迁都实际上是逃亡,溥仪请山田乙三宽限3天的时间打理行装。实际上,溥仪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从北京故宫带出来的珍宝、字画。
1945年8月19日,溥仪在沈阳机场乘飞机准备逃往日本,飞机起飞后被前苏联红军迫降,溥仪和他的随从人员,以及随身携带的珍宝、字画被前苏联红军截获,溥仪被前苏联红军遣往前苏联赤塔,后转至伯力,五年之后,溥仪被遣送回国,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东北局文化部开始着手整理解放战争后留下的文化遗产,发现了一卷残破的画卷,这幅长卷气势恢弘,笔法细腻,人物、景物栩栩如生,这幅画上虽然没有作者的签名和画的题目,然而历代名人的题跋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纷繁复杂,仅末代皇帝溥仪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绘画长卷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遗失多年的稀世国宝终于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