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百谜
人类文明史源于何时
也许在地球形成后的这几十亿年间,人类很早就开始了进化并经过很长时间形成了文明,之后由于某种致命性的大灾难而导致了文明的终结。许多年后,文明再度出现,灾难可能再次降临而使文明又一次覆灭,如此反复过很多次。事实上,在一些世界最为古老的文献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有关这种阶段性出现、给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大灾难的记载。
《瓦达斯》是一本古印度人所写的著作,主要记述了一些最为古老的事情。从书中可以发现,人类存在的历史其实比我们所知道的久远得多。它把历史的循环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单位,最小单位是黑暗时代,一个黑暗时代代表着43.2万年。黄金时代、微明时代、薄暗时代和黑暗时代合为一个大时代,一个大时代为432万年。1000个大时代构成“一劫”(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就毁灭一次,然后重新再生,这一周期称为一劫),也就是“上帝的一天”。一劫恰好相当于我们现在所确认的地球的年龄。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关于人类诞生的问题,现在主要表现为“物种进化”理论与“上帝造人”之间的争论。我们上述所列的各个发现与推测给这两种理论都没带来多大帮助。然而,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发现却确确实实地指出了我们现有的科学理论在有关人类进化问题上的确出现了偏差,至少一个拒绝接受新证据来维持其存在的理论绝是不值得维护的理论。
那么,我们人类的文明史到底是从何时开始呢?
盘古神话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盘古神话流传已久,但没有人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在现存的历史资料中,最早记载有关盘古神话的是三国时期徐整所著的《三五历经》。书中叙述了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盘古在相融合的天地中生存了1.8万年。终于有一天,他决心要把天和地分开。他站在天地之间,头顶天,脚踏地,身体一天就长高9次,每天增加的身高是一丈。这样,天也就随着盘古每天升高一丈,地也随着加厚一丈。经历了1.8万年的时间,天已经极高,地也极厚了。于是,他把自己的身体化作天地间的万物:他呼吸气流变成了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了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四肢和五体变为大地上的四极和五岳;他的血液变为大地上的江河;他的筋脉变成了河川道路;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辰;他的肌肉变为田土;他的皮毛变成了草木;他的牙齿和骨头变成了金属和石块;他的骨髓也变成了珠玉;天上的雨水就是他的汗水;就连黎民百姓和各种动物也是由他体内的各种寄生虫变化来的。
这是一个造物主神话。有很多学者认为:有着丰富材料的中国神话传说中是有造物神的。遗憾的是,这些学者在盘古神话的具体来历上观点也不一致。
一些学者进行各种考证后,以比较充分的论据证明:盘古神话和少数民族的造物神传说根本不一样。所以,排除了盘古神话来自少数民族的可能性。
也有人指出:盘古神话本身形成较晚,可它是对上古神话的继承和发展,汉族上古神话中的造物主就是史典中记载的“烛龙”。烛龙就是后来的盘古的原型。
这些观点,各有其理,但又有各自的缺陷,因此,盘古神话的来历没有定论,成了一个谜。
转瞬即逝的哈扎尔文明
传说中的哈扎尔国,是在国王约瑟夫的统治下,位于伊季尔河畔,格尔甘河的尽头。哈扎尔国有三座城市。其中一座是国王约瑟夫诞生的城市,皇后就住在那里;另一座城市里住着犹太人、基督徒和西班牙人;还有一座城市就是国王居住的椭圆形的城堡,这里还住着国王的大臣、仆人,以及大量的平民。
以上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哈扎尔人讲述自己国家历史的唯一资料。而这份资料来自哈扎尔国王约瑟夫写给一位名叫哈桑·沙福鲁特的阿拉伯大臣的信。
历史学家们一直怀疑这封信的真实性,直到20世纪人们在开罗发现了收信人哈桑·沙福鲁特写的一封信,这种怀疑才被打消。在信中,哈桑请求拜占庭皇帝给他一只船,让他前往哈扎尔。当时,拜占庭正与哈扎尔交战。有人从拜占庭首都康士坦丁堡给这位大臣回信说,从康士坦丁堡到哈扎尔王国约有15天的路程,从陆路须经许多国家,并告诉他哈扎尔国王姓约瑟夫。哈桑接到回信后,很可能给约瑟夫国王去了封信,询问哈扎尔的位置,于是约瑟夫就给哈桑回了封介绍王国方位和情况的短信。而这也便成了研究哈扎尔国唯一确切的可供查考的资料。
一些学者推测,哈扎尔国是被里海吞没的。公元7世纪时,哈扎尔国拥有大片肥沃土地,到19世纪中叶,哈扎尔的城堡终于被里海吞没。许多资料都为哈扎尔的被吞没提供了佐证。
然而这里面仍有许多疑点。拜占庭编年史曾指出,哈扎尔国的萨凯尔位于顿河边上,处于通往伊季尔的大道上,后来被基辅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摧毁。后来,一位前苏联考古学教授阿尔塔莫夫经过反复探索,终于找到了凯萨尔的位置,并进行了发掘。但是,他却没有发现任何哈扎尔人的文物。
关于哈扎尔有太多的谜,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千年仙字之谜
在福建省南部的华安县境内,九龙江支流的汰溪入江处的石崖上,散布着五处依稀可辨、约有20来个奇异的摩崖石刻文字,这是我国南方迄今唯一可见的古代石刻象形文字。遗憾的是,千百年来多少饱学之士路经此地,却无人能参破字的含义,因此被奉为仙字而名闻四方。最早记载这一古迹的是《太平广记》中的唐书《宣室志》,称这一摩崖石刻系雷劈成字,唐代韩愈曾识得此文。
1957年,福建省文管会派人为仙字潭的文字逐一拓片照相纪录,并发表考察报告认为,这些所谓的仙字其实都是凿刻在崖壁上的象形文字,字体大的长70余厘米,宽20余厘米,小的长10余厘米,宽仅几厘米,都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古朴的象形表意形态,其形状有的像挥动双手的斗士,有的像鼓腹挺立的女性,有的像原始野蛮的猎手,有的像引颈待诛的俘虏。
那么这些仙字究竟是由谁在什么时候创造的呢?这些字的含义是什么呢?一种意见认为这些字产生于春秋时期,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更早到商代,字的作者有人认定为泰伯奔吴以后的吴人作品,有人则认定应是福建南部地区古代早期土著居民越人留下的历史痕迹。这些字所记述的内容则是千百年来许多人深研而又不知其所以然的千古之谜。
1959年,福建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对仙字潭的文字进行全面考察后认为,这些文字是记述春秋时期吴部落的酋长战胜夷、越、蕃三个敌对部落后的记功石刻;1979年又有一位年轻的学者在经过认真全面的考察后提出,这些文字反映了商代或西周初期,南方百越民族中的某两个支系或部落之间相互征伐斗争的历史,5处石刻大致表示一个部落酋长从率众出征前杀俘虏祭神,到率众出征,斩敌获胜的全过程。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尚无定论。
萨满教之谜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