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多米小说】地址:duomi166.com
后记
直到今天,我还能清晰地记起,我的爷爷,那位身材瘦长、面容和蔼的老人,每当晚饭后的黄昏,坐在老屋门前给我讲述故事的影像。在这个影像里,无法剥离的是那些铺在房檐下的石板,它们被雨水经年累月的滴答,留下了一行或深或浅的坑洞。因此,当少年时的我听到“水滴石穿”这个词汇以后,居然固执地认为,那位“发明”这个词汇的先人,必定同我有着如出一辙的经历。然而时过境迁,记忆中的景物如今都已不复存在,它们被迫成了岁月的过客,就如同文中的“牲丁”一样。
牲丁,这个在白山黑水间披荆斩棘的特殊群体,曾为东北最初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这群身份低微甚至卑贱为奴的汉子们,是如何去忍受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气候,又是如何与虎豹豺狼拼狠斗悍,并在蛮荒之地得以顽强生存下来的。我曾天真地试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悲欢困苦,只是以己度人,得到的究竟未必真实,不过镜花水月而已。
于是,我想到用小说的方式赋予他们重新的“生命”,让这些本该被世人铭记的“种儿”,不至于在岁月的长河里消散如烟——又或者这本身就是大言不惭,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但是不论如何,我仍就执拗地写下了他们。
我很喜欢清人吴兆骞的诗,尤其是他以“流人”身份被发配宁古塔写下的那些不朽篇章。在那片迥异于繁华南国的大荒北地,吴兆骞用自己的才华间接地还原了牲丁们的光辉岁月,就这一点而言,这位生于江苏吴江的官宦子弟,便足以值得所有生长在白山黑水间的人们永远铭记——虽然今天看来,他的诗名远不及其友朋,那位“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纳兰性德。
特别要提及的,是我在写作这篇小说之前读过的两册书,一册是谢国桢先生的《清初东北流人考》,另一册是李兴盛先生的《东北流人史》。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同样为开发东北做出巨大贡献的“流人”们的生平事迹,他们的故事更加精彩。高山仰止,小子无才,只能以小说的方式来呈现这段历史,自然不免流于戏说,希望读者朋友们不要深究。
最后,录下吴兆骞《秋笳集》中的一首诗作,以弥补小说中对于这片土地未尽的描写。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大采捕》转载请注明来源:多米小说duomi166.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