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T—34中型坦克 (第1/2页)
冯文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多米小说duomi166.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苏联T—34中型坦克
总述
T—34中型坦克是苏联30年代末在T—32坦克基础上改进发展的一代中型主战坦克,装有M1938/39(L—11式)76mm短管坦克炮,1944年9月开始在哈尔科夫坦克厂生产。
1941年上半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也开始生产该坦克。这期间的改进包括使用M1940(T—34式)长管76mm坦克炮。到1941年6月共生产装有76mm火炮的该坦克1110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初数月中,哈尔科夫坦克厂和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T—34坦克产量猛增,加上克拉斯诺伊·索尔莫夫市112厂也生产T—34坦克,总产量很高。然而,由于德国的进攻,迫使哈尔科夫坦克厂廷至乌拉尔地区的下塔吉尔,到1942年初该厂才恢复全面生产。
此外,174坦克厂也从列宁格勒迁到鄂木斯克,1942年3月才开始生产该坦克。1942年初秋,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遭破坏,为了弥补损失,车里亚宾斯克市的基洛夫厂于1942年8月从生产重型坦克改产该坦克,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乌拉尔马什车体厂从1942年9月开始组装该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坦克又有许多改进,最重要的改进是用85mm坦克炮替换了76mm坦克炮,称为T—34/85坦克。该坦克于1943年在3个坦克厂开始生产。
T—34/85坦克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与波兰则从1951年开始生产并持续生产至1956年。二次世界大战期间,T—34坦克底盘被用作中型自行火炮底盘。5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还使用T—34坦克底盘研制成CY—100自行火炮。在大战期间试验研制的T—34/100自行火炮。
在大战期间试验研制的T—34/100坦克尚未生产时,但装有85mm坦克炮的T—44坦克已进入限量生产阶段。1940年9月至1945年6月,苏联总共生产了53000辆T—34坦克和5000辆以T—34坦克作为底盘的中型自行火炮。
波兰在1951~1956年间生产的M1型和M2型T—34/85坦克有如下改进:改进了发动机起动装置,乘员从5人减为4人,增加了弹药基数,装有较好的涉水设备,增大了行程,改进了电台和光学设备。
20世纪60年代苏联又对储备的T—34/85坦克做了改进,采用了T—54主战坦克的负重轮和发动机,还增设了潜渡通气管。
目前,T—34坦克不再是华约部队的一线装备,但仍用它训练部队。
结构特点
T—34坦克车体是焊接制成的,共分3部分,驾驶员和机电员位于车体前部,战斗舱上车体中部,车体后部装有发动机和传动装置。
炮塔为铸造结构,位于车体中部上方。炮塔里有3名乘员,车长在左边,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右边。炮塔顶部后边有两个带圆顶盖的通风口。
T—34/85坦克至少有3种指挥塔:一是环形固定式指挥塔,有向前和向后开启的双扇舱盖及5个观察镜;二是能够360°回转的,带有单扇舱盖及5个潜望镜的指挥塔;三是与第二种相似的指挥塔,它的旋转机构能使炮塔方向与目标保持一致。不管采用哪一种型式的指挥塔,在顶部都有1个观察潜望镜。
武器系统
主要武器及弹药:最早问世的T—34/85坦克装有1门M1943火炮,但该炮很快就换成M1944火炮。该炮有1个垂直滑动的炮闩和由液压驻退器及液压复进机组成的反后坐装置,全长4.641m,重1148kg,发射的炮弹与85mm野战炮的炮弹相同,实际射速为3~4发/min,25°仰角发射时射程最大达13300m,可发射ПР365К曳光穿甲弹、365К榴弹、ПР2М尾翼稳定破甲弹和ПР365К曳光高速穿甲弹等。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