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吸收海内外科技人才
第10章吸收海内外科技人才
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后,短时期内就聚集了大量人才。
1949年底到1950年,李四光、赵忠尧、葛庭燧、高怡生、曹日昌等相继来到中国科学院,他们一到科学院就担任起研究员的工作。后来又有一大批科学家来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到1956年这7年间,36位回国的副研究员以上的科学家,先后到中国科学院院属生物研究部门工作。他们占当时生物学部门高级研究人员总数五的分之一以上。这还仅仅是一个生物研究部门。
海内外科学工作者的加入,增强了研究所的学术领导力量,科学院成立后新组建的许多研究所,在不长时间里得到迅速发展,为国家建设和推动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科学院领导为这些人才的引进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院长郭沫若,副院长竺可桢都为此付出了很大心血。
在中国科学院刚刚建院的时候,需要很多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集聚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一些海外学子,在新中国的感召下,表示愿意回来报效祖国。
1950年5月,地质学家李四光从英国回国,院长郭沫若来不及吃早饭,就到前门火车站去迎接,并陪送李四光到六国饭店下榻。足见中国科学院对人才的高度重视,李四光也成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为中国的地质事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0年4月,在美国的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希望回国,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致电赵忠尧,表示真诚的欢迎。
赵忠尧在美国购置了许多物理学研究用的仪器,希望把它们带回国。郭沫若立即表示支持,并为其出具中国科学院的证明。
赵忠尧在回国途中,被驻日美军无理扣押,郭沫若立即与外交部协同进行营救。并以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的名义,致电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主席约里奥·居里,呼吁全世界科学家予以谴责。
当得知赵忠尧在南京的家属生活困难后,郭沫若又立即提前核定赵忠尧的月薪,发给家属,以解决燃眉之急。
众多人才的归国为新中国的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也有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才,中国科学院计划局曾专门对全国自然科学方面人才进行了调查。
竺可桢当时任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局长,他历来重视人才。建院初期,他从多方面着手,为中国科学院聚集研究力量。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多米小说【duomi166.com】第一时间更新《科学春天: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