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LBV1806—20
美国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一颗新恒星,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所有星体中最大、最亮的恒星,而且目前现有的恒星形成理论根本无法解释这一庞然大物的产生历史。
这颗被命名为LBV1806—20的恒星约比太阳亮500—4000万倍,其质量至少比太阳大150倍,其直径约是太阳直径的200倍。
LBV1806—20比太阳亮数百万倍,但是要看见它还得费些周折。它距离我们45000光年远,并处于银河的另一边,而且被众多的尘埃覆盖着,它仅有10%的红外光能够到达地球。事实上,LBV1806—20早在90年代就被发现,当时天文学家们曾将其列入寿命不长的蓝星范畴,而且还预言其质量仅比太阳大100万倍。但是,经过设在加利福尼亚和智利的两个天文观测台最新的多次观测后,科学家们获取了高质量照片并对该恒星的质量和亮度重新进行了评估和界定。
埃克伯利表示,天文学家们一贯认为,超重恒星事实都是由多个体积较小的星体聚集而成的,然而,此次所拍摄的高清晰度照片却排除了这种可能。
类QB1天体
类QB1天体是指运行轨道超出41天文单位,轨道接近圆形(偏心率在0.15以下),且不受外侧行星轨道共振影响的柯伊伯带天体。这个奇特的名称源起于第一颗被发现的外海王星天体—1992QB1小行星((15760)1992QB1)。此后发现的类似天体均称作类QB1天体,原文为“QB1—os”或直接发音为“Cubewanos”。
类星体
第一颗类星体3C48是在1960年发现的,当时没有弄清楚它是什么样的天体。第二颗类星体3C273是在1963年发现的,在研究3C273的时候,也把3C48的问题一起弄清楚了。这两个天体在外貌上看起来都像是颗恒星,从红移值比星系都大看来,它们根本不可能是恒星。这种类似恒星而又不是恒星的天体就被称为类星体。除了类星和巨大红移之外,类星体的又一主要特征是发射出的能量特别大。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的20来年,总共发现了1500颗类星体。1982年,中国天文工作者何香涛创造性地改进了认证类星体的方法,一下就发现了500颗新类星体。
类星射电源
类星射电源是一类体积相对较小、但辐射能力很强的天体。这类星体距离地球通常都有数十亿光年之遥。
自首批类星射电源发现至今已有40余年时间,但科学界对它们的结构和周围环境依然知之甚少。借助“钱德拉”望远镜,天文学家们又新观测到了两颗类星射电源——编号分别为4C37.43和3C249.1。在这两个星体的周围发现了多个因受X射线辐射而形成的炙热区域。在距离4C37.43和3C249.1数十光年远的地方均分布有大型的中央黑洞。
类星射电源的形成:当两个星系发生融合时,位于它们之间的气体会受到挤压,导致新恒星不断形成并为中央黑洞的成长提供了“食物”。黑洞在吸入上述星际气体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能量,从而孕育出类星射电源。观测显示,这些类星射电源的辐射强度均要明显高于其所处的星系。类星体释放出的强大射线会不断地将星系中的气体“吹”向周围空间,从而形成“星系风”。在大约1亿年之后,这些“星系风”会将位于星系中心区域的气体全部吹出,其结果是:新恒星将不再形成,而黑洞也将停止生长。进入这一阶段后,类星射电源会逐渐走向消亡,其所处的星系将进入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MM直到再次与其他星系发生融合。
类木行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主要由氢、氦、冰、甲烷、氨等构成,石质和铁质只占极小的比例,它们的质量和半径均远大于地球,但密度却较低。
类地行星
类地行星八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远日行星(天王、海王)。)是与地球相类似的行星。它们距离太阳近,体积和质量都较小,平均密度较大,表面温度较高,大小与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岩石构成的。
天文学家已经在银河系发现若干和地球相似的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行星。它们的质量远远超过地球,也缺乏围绕旋转的类似太阳的星球,而是围绕已经死亡的星体旋转。现在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了里程碑式进展。科学家在太阳系外部发现了一个和地球非常相似的行星。其行星编号为155,是太阳系外最小的行星。其半径是地球的2倍,质量是地球的7.5倍。距恒星300万千米(0.021天文单位)。这个行星的轨道周期为1.94天。其轨道大小只有太阳系水星轨道的十分之一。这颗新发现的行星所在的星系名为Gliese876。它围绕一颗名Gliese876的恒星运行。
这项成果是由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山顶的凯克天文台观测得到的。凯克天文台拥有2台全世界最大的10米光学巨型望远镜。每一台有8层楼高,重350多吨。这次的成功发现也要归功于凯克天文台技术的改进——光谱仪CCD探测器的精确度提高,从3米/秒提高到1米/秒,为今后能够发现银河系内质量和地球相当的行星打下了基础。
拉格朗日点
拉格朗日点是一个小物体在两个大物体的引力作用下在空间中的一点,在该点处,小物体相对于两大物体基本保持静止。这些点的存在由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于1772年推导证明的。1906年首次发现运动于木星轨道上的小行星(见脱罗央群小行星)在木星和太阳的作用下处于拉格朗日点上。在每个由两大天体构成的系统中,按推论有5个拉格朗日点,但只有两个是稳定的,即小物体在该点处即使受外界引力的摄扰,仍然有保持在原来位置处的倾向。每个稳定点同两大物体所在的点构成一个等边三角。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抖音热书】《跳崖后全京城追悔莫及》《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神话:灵性支配者》【穿越九九】《我以神明为食》《1978合成系文豪》【恋上你看书网】《普罗之主》《郎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