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观园 (第1/2页)
林之满,萧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多米小说duomi166.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民俗艺术
从广义上讲,民俗艺术是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它是发生在人类社会各个时期各种生活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对生活现象的考察与检视,实际上这种研究本身就是一门关于传统文化的学问。
尽管人们并不一定意识到他们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构成多大的意义,民俗艺术在不同种族、不同社会所扮演的角色有多么重要,民俗艺术在人类日常交流中的“表演”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我们知道,产生于生活的民俗习性、营造装饰、节庆礼仪、言谈举止等等都可以作为一种民俗事象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那么,在进行民俗艺术研究时,不能忽视。既要把握其内在的核心问题——民俗艺术与本民族文化传统之间的深刻关系,讨论由传统文化滋养与浸润着民俗艺术的内在精神实质;又要对其进行详尽入微的勘察和调研,以解释民俗艺术的起源、发展、功能、特点以及一些相关的基本含义。
文化传统与民俗艺术
在前文中“人与文化”已就文化的语词进行过梳理,从中不难发现文化概念宽泛且意涵深厚,但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所有的人文科学都定义过文化。只是作为艺术文化学的方法要求我们应该把一切艺术实践,无论是产生于何时、何地、哪个民族,都将视其为一种文化现象。
正如人文科学都是把文化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如文学研究的是文化中的文学现象;语言学研究的是文化中的语言现象;社会学研究的是文化中的家庭、社会组织结构及其形态等现象。研究文化现象的角度各有不同,方法也不一样。同样,艺术文化学也是将文化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但是,从艺术文化学的角度来说,文化现象是作为社会的文化表现形态而存在的,与之相伴随的文化是先辈传承积累下来,并不断发展着的。因此,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
依照这种观点,当人们谈到中国文化时,首先想到的是体现中国人身上的那些之所以被称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里所谓的生活方式包括能体现出某种文化特点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如中国人的饮食、节日、服饰、建筑、艺术,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世界观等,正是这种种的因素把我们造就成了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其次,中国文化还表现在中国人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中国是怎样借助于其特有的语言、文字、行为、艺术和物质形式而体现出自己的文化特点的。
其次,文化一直处于发展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的动力来自其内部结构调整与发展外部条件改变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是科技的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观念的更新和意识形态的变化等;另一方面还来自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干扰,如宗教思想的渗透和种族信仰的不同而引发的争端,甚至是战争的动荡造成的影响。文化永远都不是静态的,而是活动的,是不断发展着的。
从根本上说,文化既是持续不断的发展的,同时,文化亦是相对保守的。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化会处于一种相对持续的稳定状态,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中国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自我进步同时又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过程,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因其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又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而发出灿烂的光芒。
按照艺术文化学对文化的解释,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那么“传统”也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过程,同时传统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主要指的是文化现象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既然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它历经积累和传承得以留存,由此可见,文化与传统是不可分离的,于是,传统与文化常常被称为“文化传统”或“传统文化”。
文化传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官方的或是非官方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口头的或是书面的等等,都可视为文化传播的方法。
通常来说,传统必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事物,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个人的体验和行动。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并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为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拥有,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特点。例如:“作为口头文学的主要类型,谚语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所以谚语虽然没有具体作者,但却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又如中国地域辽阔,民间戏曲种类繁多,内容亦丰富多彩,唱腔也是各有不同。这些琅琅上口、韵味十足的唱腔吸取了当地的民谣、山歌、号子的养分,题材大多源自口头文学,表达的是人生悲欢离合、生死爱恨等,深受百姓的喜爱。
文化的传播方式可能是书面的、文字的、口头的、实物的等多种多样。因此,民俗文化的传统性强调的也是以“口头”或“行为”或“风俗”或“物质”的形式为媒介的传播方式,如民间神话、故事和传说,就是以口头形式将其传布出去,而非作家的创作或其他书面文字形式流传的文学作品。
人类获取知识和观念的途径有很多种:有从学校教育当中获得的,被称之为正式途径的一种;也有通过非正式途径获得的,比如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经意地获得的习惯性的知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传统性的文化现象更多的是以非正式的途径传播获得的,如孩子通过“模仿”和“重复”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行为习惯等。并没有人刻意地向我们传授如何过春节,但我们都知道该怎样过春节。因为我们生活在一种社会环境,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和重复父母或周围所有的人的过节方式。“模仿”和“重复”是我们成为文化人的一个必经途径,它是如此的普遍和自然,以至于我们根本意识不到正在接受和传播一种文化的东西。这就是文化传统性所体现出的文化观象传播途径的非正式性的特征之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的特点。从这个角度出发,传统与时尚相对立,时尚往往是短暂的、瞬间即逝的,但传统却是经久不衰的,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呈现其永恒的生命力。例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渗透日益普遍,当今许多年轻人开始喜欢和接受西方的节日,因而很多人担忧有朝一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将会被西方的节日所替代。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年轻人过西方的传统节日,多为满足好奇心和追求时尚所驱使。而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储满了几千年的文化信息,承裁着厚重的民族情感。传统习俗不是人们想丢就能丢掉的,想忘记就能忘记的。一旦人们的猎奇心理得到满足,追求时尚的新鲜感消失后。西方节日将被忘记或是被另一种时尚所替代,而后者却不定是西方的,有可能是一种源自中国古代的民俗形式。也就是说,外来文化要取代本土文化的先决条件是:它要能够满足和补充本民族的某种需要,并逐渐被消化,但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俗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存在于一个民族和人群中的共同生活方式体系,其中,包括与之相匹配的思想观念、语言表达、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等体系的规约和支配。民俗艺术产生于民间,它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汇聚,因此,民俗艺术往往具备了强烈的文化意涵。
当人类祖先开始认识到交流的必要性并尝试发明各种交流工具时,文化也就开始产生了。人类最早是借助于语言、动作和表情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的,因此,语言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交流符号。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交流需求的增加,人们又发现了用于交流的其他符号系统,如文字、绘画、雕刻、舞蹈、仪式、服饰、音乐、戏曲等,同语言一样,任何一种交流方式都是应运而生,都是必要的,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交流方式的不同,或者说由于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选择使用的不同符号系统,造成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以文字的形式传播的,有的是以绘画的形式传播的,有的是以音乐的形式传播的,有的是以舞蹈的形式传播的,所以说,文字、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服饰等等就都成为了文化的载体。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又产生了研究文化的愿望,但因为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同,或者说文化的载体不同,人们研究文化时选择的对象和角度也就不一样:有的着重研究文化中的语言、文字和书面文学创作,有的研究文化中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有的研究宗教信仰与群体生活的不等,使整体文化研究领域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
正因为民俗艺术是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在认识民俗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时,不能忽视对文化做全面的、整体的了解,必须要深入地理解一个社会中不同层次的文化。
即使是在同一文化传统的内部,彼此之间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就中国文化而言,由于其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不同,许多人文学者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层面:民间文化、通俗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这三大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总和。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这样认为,精英文化处于最上层,中间部分是通俗文化,最下面的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通俗文化与精英是建筑在民间文化基础之上的。
正如人类学家泰勒所说的:“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和习惯,例如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等等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整体。”但是,作为社会的成员,人们在接受和获得各种能力和习惯的方式上都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说,精英文化的传播往往需要特殊的教育和传播方式,需要专家、学者的指点和个人的潜心研究,从而才得以将文化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通俗文化则只需要普通的或大众的教育传播形式,对文化只限于趋同与接纳并付诸于实践;民间文化则是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接受的,或通过口头,如通过谚语获得为人处世之道,或是通过风俗和物质的传播形式,接受某种约定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这些人们往往不需要刻意地去学,只是自始至终地生活在其中,便会成为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一个成员,并不自觉地成为这种文化传播者。
如此看来,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中包含着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与提炼,而民间文化则更多地表现为传统文化的自然形态。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是建立在民间文化的基础之上,民间文化却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结构,三者之间并行发展,同时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传统文化的主体。
民俗艺术尽管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但因它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传承性和意向性的特点,既是文化物化形态的表现,又是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民俗艺术成为科学地研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通过对民俗艺术系统的研究,可以全面地、多层次地把握整个人类文化的结构系统,翔实而确证地对文化问题做出客观公允的解释。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