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我的分》转载请注明来源:多米小说duomi166.com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革命先驱吴玉章
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
——古罗马哲学家、政治家塞涅卡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
困难就像一只砂轮,它能成为砥砺勇进者奋斗的利刃,也能磨去怯懦者不多的棱角。
——北京大学2009级中文系王雷
今日说法——撒贝宁
他就是北大高才生、中央电视台最有实力的法制节目主持人之一——撒贝宁。他的出现,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了知性的魅力。撒贝宁的高中时代是在湖北省重点中学武汉一中度过的。那时撒贝宁对前途没有什么设想,只是很盲目地热衷艺术。高三的一位历史老师怕他贪玩误了前途,常在下课后找他聊天,点拨他。有一次老师说:“你是一个有潜力的孩子,一旦有一根针扎到身上,你觉醒了,就能做很多事情。”听了老师的话,撒贝宁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突然觉得应该努力尝试一下。想不到这一努力真的换来了成功。北大每年都邀请各省重点中学里学习好、有文艺特长的同学参加冬令营,高三那年,撒贝宁有幸去了他神往已久的北大。试演时,别的同学唱的多是美声或民歌,撒贝宁却唱了一首《把根留住》,评委老师感觉还不错,问:“你会唱民歌吗?”撒贝宁搜肠刮肚地唱起了一首《小白杨》。老师说,明天汇报演出,你就唱《小白杨》吧。撒贝宁傻了眼,连夜找到父亲的战友,赶制伴奏带,还请了一位声乐老师,用两个小时速成调整发声发音,第二天顺利通过了汇报演出。
离高考还有3个月时,撒贝宁接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激动得差点晕过去,回宿舍收拾书包时眼圈红红的,同学不解地问,“你被开除了?”18岁的撒贝宁就这样靠一曲《小白杨》跻身北大。
北大是自由、宽松的。热爱艺术的撒贝宁在北大如鱼得水。他的专业是经济法。
1997年夏末,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刚开始筹备,到北大法学院招主持人,老师推荐了撒贝宁。当时他正在香山排演话剧《保尔·柯察金》,呼机在山里收不到信号,只能面试其他的同学,走时栏目组留下了联系电话。一个星期后,撒贝宁回来了,但面试已经结束。他嘴上说,算了,无所谓,心里却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机会。一连几天撒贝宁都在琢磨到底要不要去试一试,打个电话。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在学校公用电话亭里用饭票给栏目组打的电话竟然改变了他的命运。接电话的是北大校友钱蔚,她让撒贝宁马上去试镜。撒贝宁穿上仅有的一套肥大的蓝西装,打了条红领带,急急忙忙地去了,像个傻女婿。那时撒贝宁夏天总在外面踢球,晒得又黑又瘦,像个猴子似的就被“牵”来了。
在演播室里,撒贝宁结结巴巴背了一段有关“企业破产”的毕业论文。编导急了:“停停,这是招主持人,不是让你背论文来了。”然后,递给他一张报纸,“随便找一段,谈谈自己的想法。”于是,撒贝宁就“美国一男孩因黑客被抓”一事,联想到北大的一个“邮件事件”说了一通。然后就回去等消息。两天后,接到了“尽早加入节目运作”的电话。当时正值撒贝宁研究生第一学年,学业压力很大,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煎熬:是坚持还是放弃?甚至常常失眠。那时撒贝宁每天一早从学校赶到中央台,在演播室里从早上8点录到晚上9点,录完节目,回到学校,人就成了一摊烂泥。即便发着高烧他也咬牙扛着,觉得自己代表着北大法学院,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正是年轻人不服输的那股劲支撑着他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经过一年的磨练,他才逐步进入状态,在镜头前找到了感觉。
1998年1月,22岁的一脸书生气的撒贝宁和开创了中国法制节目新形态的《今日说法》一同走入了观众的视野,同样的清新、同样的亲切、同样的独特。人们开始关注天天说法的撒贝宁,那个邻家男孩般理性、机敏,有些与众不同的主持人。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