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临朐垦荒队扎根北大荒
陈栎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多米小说duomi166.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16章临朐垦荒队扎根北大荒
1956年春天,青年团山东省委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消息传到临朐县,大家奔走相告,纷纷写下决心书。
在当时,听说北大荒荒无人烟,天气很冷,去了会冻掉耳朵和鼻子。可大家还是争着写申请,团员青年更是争先恐后。
辛淑香是个女同志,组织上不让她去,说女的去了吃不了那么大的苦。她却说:“北京垦荒队有女的,她们能在那里过,俺也能过。”最后在她的一再要求下,组织上才批准她参加了垦荒队。
1956年4月,临朐县5个区303名垦荒队员,像上前线一样,告别了故乡,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兄弟姐妹,踏上了去北大荒的征程。
大家一路说说笑笑,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一路上,火车、汽车多次转乘,总算到达了萝北县城凤翔镇。
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到达凤翔镇后,又步行向北大荒开进。
虽然从家乡来时听说这里很苦,但苦到啥程度,大家的心里还没底。1956年4月,垦荒队员们一踏进北大荒,便开始了真正与艰难困苦做斗争的生活。
队员们初到北大荒,第一个难题就是住宿困难。虽然比他们早到一年的北京、天津等庄的垦荒队员已经为他们搭了几个“马架子”,但还是不够住,他们又自己搭了几个“马架子”。
“马架子”就像山东人看瓜用的草棚子。没有铁丝,他们就搓草绳,把树干交叉一绑,顶上盖上草,“马架子”内横上木棍,再铺上—层厚厚的草,人在上边睡,水在下边淌。晚上睡觉,常有蛤蟆钻到被窝里。遇上阴天下雨,外边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边雨停了,里边还滴水。早晨起来一看,鞋都让水给冲跑了。
为了能在北大荒长期扎下根,垦荒队员们自己动手,伐树割草,拓坯盖房,全体垦荒队员分成垦荒队、种菜队、盖房队,一部分人开荒种地,一部分人到几十公里外的山上伐木。
临朐庄处在老龙冈下,由于地形和地质条件,老龙冈下河道弯曲,形成大片沼泽地。到山上去伐木,沿途河流水泡,纵横交错。6匹马拉的四轮车也没法通过。
“水泡”是明的,暗的还有“飘垡甸子”。这“飘垡甸子”上边长着草,草根连着草根,上边薄薄的一层土,看上去像是好路一样,踩上就掉进去,越陷越深,直没到脖颈,要是没人救,就只有被憋死。
他们伐的木头,只能靠人抬肩扛。为了过沼泽地,他们用木板在沼泽里搭起“塔头蹲”。大家抬着木头,走在高矮不一的“塔头蹲”上面,就像是走“梅花桩”似的,稍有不慎,便会连人带木头倒在“飘垡甸子”里。
在开始时,队员们抬着木头心惊胆战,小心翼翼,生怕一脚踩空,掉进这无底深渊。时间一长,也就走出了经验,不再担心掉进去了。
女垦荒队员和男队员一样,有时要淌过齐腰深的水,上山伐木,要抬着木头过沼泽地。
负责割草的队员,割下的草马车不能拉,他们只好一捆一捆地往回背。每个队员一次背几捆,像一座小山一样。当地的过路老乡看后,戏谑地说他们山东人是“驮半车”,意思是队员们一次背的草有半车多。
经过几个月的苦战,临朐庄垦荒队员们终于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了简易的住房。从“马架子”搬进简易的住房时,好多人都激动地哭了。
饥饿也曾给队员们造成过很大威胁。来到北大荒一个多月,雨水就把临朐庄通往外界的道路封锁了,到处是沼泽和“飘垡甸子”,一脚下去烂泥就没到膝盖,车马没法走,粮食运不进庄。有一次,队员们只能每人每顿靠吃一小碗带皮的土豆,坚持了整整3天。
北大荒的蚊子、瞎虻、小咬特别多。在当时,队员们编了个顺口溜:
北大荒有3件宝,蚊子、瞎虻和小蛟,白天黑夜3班倒,不坚定的受不了。
北大荒的蚊子厉害,咬得人奇痒难忍,用手往脸上一抹,满手是血。有的队员眼睛被蚊子咬得肿起来,看不见路。6月天睡觉盖被子,可蚊子还钻进被窝里咬。有时队员们被咬急了,爬到草棚子上边,骑在屋脊上,双手抓住屋脊打盹过夜。因为棚顶上风大一些,蚊子要少一点。
蚊虫多,垦荒累,生活条件差,再棒的小伙身体也垮了,不少人得了病。
有一天,队员们因喝了不洁净的水,全庄队员拉痢疾的就有75个。送病号要到30多公里路远的凤翔镇,大家只得用树棍、草绳做成简易担架,4个人抬着,另4个拄着棍扶着抬担架的人,生怕摔倒在“飘垡甸子”上。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